香港區議會選舉後新格局:政治新人突起

「青年新政」成員鄺葆賢(圖左)與競爭者資深區議員劉偉榮(圖右)握手。
「青年新政」成員鄺葆賢與對手劉偉榮握手。
【博聞社綜合】香港第五屆區議會選舉結果出爐,投票率創下主權移交以來的新高,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任馬嶽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認為,選舉結果反映出「佔中」後港人政治參與度提高以及選民期待政治新面孔。

香港區議會選舉在周日(22日)晚間10時30分結束投票,最終公布的投票率為47.01%,相較2011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增長5.52%,也打破2003年44%的紀錄,創下主權移交之後最高投票率。

從公布的選舉結果看,親北京的建制派仍囊括近七成議席,泛民派約佔26%,但與上屆相比,建制派獲得的席次小幅減少,泛民增加約20席。被支持者稱為「雨傘運動」的「佔中」後參與的政治新人「傘兵」獲得8席。

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,這次選舉投票率創新高「說明市民越來越重視區議會的功能和作用。」馬嶽則認為這個說法「比較牽強」,他認為「佔中」對選舉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老將落馬、政治素人當選的選舉結果,也反應出選民求新、求變的想法。

根據選舉事務處資料,今年有26.1萬新登記的「首投族」,較去年增加5%。

馬嶽對BBC中文網表示,「佔中」影響的不只是年輕人。許多中老年人在「佔中」之後「反思香港政治發展的問題,讓他們擔心香港的未來。」因此造成此次投票率創下新高。「兩邊都有動員」,建制派動員反對佔領人士出來投票,另一邊「擔心香港的自由會失去」的人也出來投票,馬嶽說。

雖然梁振英表示投票率高是民眾「重視區議會的功能」,但馬嶽說:「重視區議員的功能這一點,不會突然在這一年態度出現變化,應該是政治改變的效果。」他認同以服務基層為職責的區議員選舉中,聯繫街坊的情感、人脈,一直是選舉的基本盤,「但額外多出的那兩三成的票 ,就可以造成變化。」

本次選舉,傳統的建制派、泛民派兩大陣營都有資深議員落敗。

 去年「佔中」使香港人重新思考如何與政治共處
去年「佔中」使香港人重新思考如何與政治共處

在選區經營20多年的民建聯(建制派)參選人鐘樹根,被獨立參選的新人徐子見擊敗。擔任12年區議員的民協(泛民派)馮檢基,這次輸給25歲的建制派參選人陳穎欣。在「佔中」後成立的政黨「青年新政」成員,29歲的鄺葆賢,在黃埔西選區以39票險勝現任的資深區議員劉偉榮。

「青年新政」這次推出九名參選人,只有鄺葆賢一人當選。香港傳媒認為是「傘兵」的參選人中,總共有八人勝選。馬嶽評價「傘兵」在此次選舉取得的成績,他認為對比「傘兵」所擁有的資源與他們的得票成果,「已經非常不錯,對素人參政有鼓勵作用。」

在「佔中」活動中立場激進的本土派團體所推出的候選人無一勝選,馬嶽認為這可以解釋為:「選民不是真正支持激進的主張。新面孔參選人可以用一個比較主流的手法,訴求新一點、面孔新一點,但不一定要用激進的主張。」

馬嶽認為這次選舉中,沒有長期政治經驗的人挑戰資深議員,獲得好成績,反映出選民希望在「香港政壇長期由同一堆人佔據」的情況下能夠「出現新面孔」。

未來政壇

香港區議員的職責是負責所在選區事務,但因為區議員能在立法會「功能組別」中佔有席位,而且和選區關係最密切,被視為是政黨的第一線,因此區議會選情也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版圖造成影響。

此次選舉結果,依然大致上維持上屆的勢力分佈──建制派佔約七成。馬嶽認為這次選舉對於泛民、建制兩大陣營的政治勢力分佈沒有造成太大變化,整體政治版圖沒有顯著改變,但勝選的政治素人,「在不同區域裏注入了新的力量」。

馬嶽表示,這次的選舉結果對於「新人、素人參政」有積極的鼓勵作用。他預測,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中,可能會有更多新的團體及新的參選人出現,傳統政黨拿到的議席或選票可能會進一步減少。
bbc

Add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